谈到三一外语的校长张育新,给外界的感觉一直略带“神秘”,她从不参加任何运营会议,也极少在群里座谈出现,但在学术界又异常活跃,对行业是个谜一般的人物,很多同行甚至以为她是一位男性。然而,只要你接触过她,就会发现,她是个十足的“英语教研、教学控”,亲切、真诚、活跃、情商高、教学至上等都是对她最好的形容。
熟悉张育新的人会说她这么多年都“没怎么变过”,这不仅指她的外表,还包括她做的事。二十年如一日,坚持一线教学和教研,专注做教育,她是郑州英语培训行业纷乱中的一股清流和一抹亮色。 郑报融媒记者 叶霖
从小埋下英语梦
张育新出生在南阳内乡县的一个小县城,当时不仅英语老师缺乏,学习英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然而她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英语老师。
故事还要从她的两位英语老师说起。“我的第一位英语老师是音乐老师出身,这个女老师特别漂亮,每一个单词从她口中说出都特别好听。最重要的是,当时那个小县城大家基本都是灰黑着装,但那位女老师的衣服就很特别,当时觉得她真的很美!”张育新说,直到现在,她每次上课都特别注重自己的穿着搭配,并要求学生和她一样,“打扮好自己,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去学习,让自己的每个毛孔都呼吸、闪着光。”
“第二位老师是我的高中英语老师,他是南开大学的高才生,在‘语法英语’的年代里,我们幸运地有听力练习,偶尔还能看到世界名著,这都是极其珍贵的礼物。”
张育新说,正是受这两位恩师的影响,她从小就喜爱英语。1989年高中毕业后,她顺利考入了信阳师范学院并选择了英语专业。1993年大学毕业后,她又顺利通过郑州测绘学校的教师选拔,多次在省级大赛上获一等奖,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高级讲师。
踏足英语培训行业缘自偶然
由于张育新一直在校从事英语教学,从2002年开始,陆续有同事或朋友希望张育新能帮自己的孩子辅导英语,而为了帮助这些孩子,她开始到一些“英语班”试听,试听结果让科班出身的她很是失望,心怀使命感和责任感,她决定自己来教这些孩子。
同年,张育新的“三一外语”成立,她开始正式踏足英语培训行业。
创业初期,条件十分艰苦。当时,张育新一边在测绘学校上课,一边利用节假日给孩子们补习,同时还要带孩子。“第一批学生只有8个人,不大的教室,几张简单的桌子和椅子,就是我们每周上课的地方。”
然而,让张育新想不到的是,“第一批的8个学生中,就有6个考上了外国语中学。”这样一份成绩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鼓励,更让她坚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果的。
追寻理想的路上累并快乐着
这么多年来,张育新从未脱离教学一线。最多的时候,她一周要给15个班上课,从早上7点半上到晚上9点,一天下来,她的脚已经麻得走不了路。
最让张育新记忆犹新的是事业起步阶段。有一次,4岁的儿子和表哥一起出去玩,路上电动车翻了,两人都摔倒在地上。孩子去学校找她,当时张育新正在上课。“隔着教室的玻璃看到儿子满脸是灰,鼻子已经肿了起来,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冲出去看看孩子到底怎么样了,抱抱他。”最终她还是没有走下讲台,直到把课讲完。“全班有几十个孩子都在等我上课,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事中断课程,浪费他们的时间。”每每讲到这件事,她都会眼泛泪光。
尽管一路很多艰辛,但张育新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理想,并执着于英语的基础教育。
“早在2003年,受新加坡幼稚园的启发,我们研发了《单词识、读、拼》,即自然拼读,这比整个行业早了15年。而之后词汇教学链条的完善和升级,更成为三一外语的‘教学名片’。”张育新说。
教育也需要“匠人精神”
从一个班到几百个班,从一个学生到近万名学生,从一个校区到几十家校区……如果你问张育新三一外语现在有多少家分校,多少个学生?她可能有所迟疑,但如果你问最近三一外语在教学上、教研上有什么变化,她一定如数家珍。
在张新育看来,任何行业都需要“匠人精神”,教育行业尤为如此。与其轰轰烈烈做营销,追求学校数量和规模,不如踏踏实实做教研,靠内核和技术逐步提升。“任何行业都需要研磨、打磨,英语上最近有个词grind,就是这个意思。”张育新说。
目前,三一外语的教学科技体系研究占到她90%的精力。“校管家平台”、“伯索平台”、“ACTS学业测评”等大数据和技术手段的引进,使三一外语真正走到了行业的最前沿,但离张育新的目标还有很远。
面对很多正在创业中的年轻人,张育新也给出了建议。扬长避短,选好方向后就要坚持下去; 常换游泳池对游泳技能没有帮助;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专业的事儿;每天做好“作业”最后就是事业。
本栏目
不收取
任何费用
那一年,你踏上郑州这片热土
那一年,你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
郑漂,是你努力奋斗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动
郑漂,是你今生不悔、甩开膀子往前冲的精神
来吧,记录你拼搏的历程,让读者从你的故事里,读懂郑漂的力量。